本文章摘自:徽章的故事
1911年2月,冯如拒绝美国多方的重金聘任,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,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,任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队队长。1912年8月25日,为宣传孙中山“航空救国”主张,他亲自驾驶飞机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做飞行表演。在盘旋一周准备返航时,由于转弯过急,飞机突然失速下坠,冯如随飞机坠落地面不幸遇难,年仅29岁。民国时期,各地颁发了大量以“航空救国”为主题的纪念章。

黄埔军校
徽章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,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于1924年5月创办的军事学校。该校初设于广州黄埔长洲岛的原海军学校,曾称“黄埔军校”、“中央军事政治学校”、“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”和“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”。1928年3月该校迁至南京,更名为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”。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11月,该校迁至成都,并根据抗战需要在洛阳等地设9处分校。1946年初,学校最后定名为“陆军军官学校”。国民党从大陆败退时,陆军军官学校的最后一期学生――第二十三期随胡宗南去西昌一带固守,除少数投诚、被俘外,大部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,至此黄埔军校完结。


两枚伪满洲国
徽章与一个傀儡政权的出笼 伪满洲国建立后,日本控制了其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等实权,推行划小省份、分而治之的策略。1934年10月1日,将热河省在内的原东北四省划为10个省,12月又将原兴安省划分为东、南、西、北四省,全境总计14个省。此外还设有新京、哈尔滨两个特别市和东省特别区。到1941年,增改为19省1市。同时,采取“内部统辖”手段,在伪皇帝身边设“御用挂”,指导和监视溥仪行动;任命日本人担任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官,控制伪国务院的一切活动;推行“次长制”,任用日本人担任各部副职,掌握实权。以上机构官员均受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控制。 1945年8月15日,日本投降。18日,溥仪颁发《退位诏书》,伪满洲国结束。本文所附的两枚徽章,见证了伪满洲国的两次“建国”,它们分别是颁授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时“建国”有功

人员和1934年参加伪满洲国“皇帝”登基大典有功人员的。 蒋委员长西安蒙难纪念章 这枚造型别致的
纪念章是“西安事变”后国民政府于1937年3月颁发的。纪念的中心图案是临潼箭楼。它是西安事变的重要证物。

西南联大校徽 这枚简单质朴的证章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徽。该校徽使用了倒三角型这一民国校徽常用的造型,却将章面分成面积相等又紧密连在一起的三个部分,分别代表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


学,构思十分巧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