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枚徽章 一个故事 一段友谊 他们从上海世博“换”到伦敦奥运
●小李和她的美国搭档。
●王舒和他的徽章。


●小李的徽章各具特色,在她的收藏里,很多都是非常漂亮的卡通造型——粉红豹、皮卡丘、机器猫、米老鼠和奥运主题搭配得相得益彰。
伦敦奥运村的门口,有一群每日都来报到的
徽章爱好者,在这条运动员、赞助商、媒体记者的必经之路上,他们摆摊设点,寻觅换取心仪的徽章。奥运会收官前一天,本报记者在这里驻扎了半日时光,和这些“徽章王”们一起日晒风吹、席地而坐。在数十人的“徽章王”大军中,中国面孔占据了1/3。每一枚徽章都有一个故事,每一个“徽章王”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。缘起北京8枚徽章换来闭幕式门票中国的徽章爱好者,绝大多数是从北京奥运会开始,陷入了疯狂迷恋的状态。27岁的小李来自广州,她和白发苍苍的美国大叔丹尼尔是一对搭档,其实小李连丹尼尔的年龄都不知道,他们只有在伦敦奥运村门口换徽章的时候,才一起摆摊,并肩战斗。
4年前,小李来北京办事,碰巧到奥运会国际广播中心的换章中心一游,她意外得到了这辈子的
第一枚徽章,那是一枚并不怎么耀眼的赞助商章,却让她一下子对这小小的徽章着了迷。就在这个换章中心里,她认识了丹尼尔,并且相约4年后到伦敦一起换章。40岁的王舒爱上徽章,同样出自偶然。做茶叶生意的他,在北京奥运村旁边开了个茶馆,运动员、记者们来这里喝茶聊天,有时候就会把代表团和媒体的徽章送给王舒做小礼物,眼看着徽章越集越多,王舒发现了换章的乐趣。奥运徽章分为代表团章、媒体章、赞助商章、志愿者章和官方章这几个大类,王舒的收集主题是代表团章。
如今,他已经收集了800多枚北京奥运会各代表团的徽章,除了在奥运会期间交换到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章,还有许多是后来通过电子邮件和欧美的国际章友换来的。毕竟,有的代表团只有两三个人,要碰上他们、并且成功换章的概率实在很小。在上海做生意的熊小锋,以前的徽章收藏大都是朋友们从悉尼、雅典奥运会带回来的,偶尔他也会去国外的购物网站上买徽章,三四美元一个。他很迷徽章收藏,迪士尼系列、NBA系列、美国职业棒球系列,展示的是不同的文化和设计。
2008年之前,他在购买
徽章上花了5000元。北京奥运会时,熊小锋来到奥林匹克公园,才突然发现,换章比买章要有意思多了!曾经有负责后勤服务的志愿者,用省下的汉堡从熊小锋这里换走喜欢的徽章。最神奇的是,熊小锋用一套8个的盐湖城冬奥会徽章,换到了一张奥运会闭幕式门票!坐在鸟巢里,享受着漫天焰火,熊小锋体会到了小小徽章所承载的梦想和价值……相聚上海世博会徽章成人之美上海世博会之前,熊小锋在南京西路的地铁站里开起了世博特许专卖店,生意特别火爆,他说:“北京奥运会的特许商品卖了50多个亿,而上海世博会的特许商品销量将近400亿元!毕竟奥运会是坐在那里看比赛,世博会是游园活动,带来的商机不一样。”在世博特许商品里,徽章是一个很大的品类,这也令熊小锋这个“徽章控”更加如鱼得水。
他去了不下50趟世博园!试运行阶段,熊小锋的牛仔帽、背包上都别着
徽章,接受安检时,安保人员很犹豫,不知道该不该让他进,当他把徽章文化和他们普及了一下,安保人员笑着说:“进去吧!不过……能不能送我一个徽章?”世博会刚开始的那几天,熊小锋主动找到场馆,想和他们换徽章,但场馆工作人员总是说“不换不换,送给你”,有时候一抓一大把,那时候,徽章的价值还没有被发现。直到世博会中期,才真正掀起了徽章交换的热潮,熊小锋终于不再孤独。王舒和北京的“徽章王”们,开始南下世博会“淘章”。王舒一共来了两次,5月的时候来了一个星期,从8月到10月又呆了足足3个月。在这3个多月的时间里,王舒一共收集了世博场馆章、志愿者章2000多枚,他把这些徽章都装裱进镜框里,挂在北京家中的墙壁上。王舒告诉记者:“世博会的国际收藏人群没有奥运会那么多,有一些局限性。”熊小锋最爱的一枚世博会章是中国馆的官方开幕徽章,他记得那天排队排了好久,那枚章是花了49元买的,“给我4900元也不会卖。”他还收集了许多国家馆、省市馆的徽章,“一枚徽章,一个故事,一段友谊”。英国馆的徽章发行数量很少,熊小锋曾经拥有过一枚,但是有个朋友特别喜欢,他集齐了欧洲片区的徽章,就少这一枚英国馆的,熊小锋成人之美,把这枚换给了他。